近日,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康复科举办“夏日音乐派对”公益音乐治疗团体活动。音乐治疗师与孩子们合唱《晴天》、牵手律动、体验奥尔夫乐器,在《勇气大爆发》和《New Boy》的节奏里释放活力、建立自信,最后用温柔歌声与拥抱道别,把快乐、勇气与联结留作再次相聚的种子。
一、为什么音乐能穿透孤独的墙?
孤独症儿童的大脑对音乐有着独特的响应机制:
- 科学密码:语言中枢受损时,音乐处理神经通路往往完好无损。旋律能直接激活情绪和社交脑区,像一把钥匙打开封闭的心门。
- 治疗原理:通过节奏同步、旋律模仿等音乐互动,逐步建立非语言的沟通桥梁,激发社交意愿和表达能力。
二、音乐治疗怎么做?
1. 破冰阶段 → 用声音制造“意外联结”
- 治疗师即兴演奏模仿孩子的呼吸/发声
- 突然停止音乐诱发眼神寻找(首次社交主动性)
2. 核心训练 → 音乐游戏化教学
- 用鼓点节奏教“轮流等待”(你敲三下,我敲三下)
- 把认知目标编成儿歌(颜色/动物名称变歌词)
- 乐器选择作为情绪表达(选暴躁的鼓=生气,选温柔的铃铛=平静)
3. 泛化阶段 → 从音乐厅到生活场景
- 将治疗中学到的拍手节奏转化为“吃饭前洗手”提示
- 用特定旋律作为情绪安抚暗号(如焦虑时播放《月光》片段)
这场“夏日音乐派对”以非药物方式打破陌生感,让孤独症儿童整合感官—情绪—运动功能,获得“我敢”“我可以”的自信,并将这份掌控感迁移到日常康复与生活;同时,治疗师、家长与孩子通过歌声与拥抱建立安全依恋,织就心理支持网络,缓解照护焦虑,提升后续康复依从性。医院借此创新、可复制、低门槛的公益模式,为基层康复树立音乐治疗范本,彰显公共医疗的人文温度与持续希望。
供稿:儿童康复科 任俊杰 徐梦瑶